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:
工作的时候忙成狗,恨不得立马辞职;不工作在家躺尸几天很爽,久了却又焦虑到不行。
被疫情封困,躺在家里,无聊地刷着手机,又是熟悉的大厂裁员信息,被推送的考公考研广告。你放下手机,盯着漆黑的天花板:
“人,一定得工作吗?工作到底有啥意义?”
对于第一个问题,答案是“YES”!
第二个问题呢?答案众说纷纭:
有人说,工作是为了生存;有人说,工作是为了成为你自己;还有人说,工作,不就是工作喽,哪有什么意义?
所以,究竟为什么人非得工作,以及,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?
为了生存,人不得不工作
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“熵定律”认为,一切生物为了生存、成长和繁殖,必须积极地做功。
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,自然也逃不脱“熵定律”,需要通过工作的方式积极地做功。
此处的「工作」,并非一般意义上的“打工挣钱”,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目的性活动的统称,比如交友、健身和休闲,都可以称作“工作”。“打工挣钱”只是形形色色工作中的一个而已。
熵定律还指出,一个物体结构越复杂,建立和维护它所需的工作就越多,比如,我们的社会。
换句话说,社会的结构很复杂,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,置身其中的个体会被要求做更多功,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。
这可能会促进很多现象的发生,比如:
· 加班,有些人会通过主动加班来消耗多出的时间,比如”工作狂“、“没完没了筑巢的织布鸟”;有的人可能被迫的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,而苦哈哈地花费更多精力在打工上,成了“社畜”。
· 娱乐服务业的发展,机器逐渐替代人力,给了人们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,这使得人们需要寻求更多事情来消耗多出来的时间,娱乐服务业应运而生,部分人成了这些产业的用户,部分人成了生产商。
总之,为了与“熵定律”抗衡,人总在“工作”。
工作,让人有更多时间去创造
乍一看这个标题,你可能会疑惑:
每天都忙成狗了,依然追不上日益飙升的菜价,只能用更多的打工时间换基本的生存,哪还有时间去创造?
以及,这单调重复的工作都快耗尽我创造的积极性了,我觉得换条狗或许都能胜任?
其实,一直以来,工作都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事:
早期的人类发明火焰,烤熟的食物让他们获得更多能量,等待食物烤熟的过程又给了他们很多时间来做更多事,比如发明语言文字、围着篝火跳舞等;
现代高铁、电子通讯的发明等也极大节省了我们等待的时间,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事,我们可以在等外卖的间隙写点儿东西或者做点儿什么。
按理说,生活便利了,我们的时间应该更多了才是,但现实却恰恰相反,我们似乎掉进一个怪圈:越工作时间越少,越感到丧失自我,越感到自己像个工具人。
本书作者人类学家苏兹曼指出,可能是以下几点,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影响着我们与工作的关系:
// 1)掉进了“稀缺性问题”的陷阱
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,人类有着无限的欲望,贪婪的追求着资源,而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,根本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,这被称为「稀缺性问题」。
比如,我们想买东西,看着自己空空的钱包,想着等到618、双11最划算,暗暗鼓励自己要努力挣钱,就不会再纠结了,于是更加努力工作,挣更多钱,想买更多东西,又陷入了纠结,如此往复。
我们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怪圈:钱总是不够,自己总是在纠结。
实际上,苏兹曼指出,这种“稀缺性问题"假设只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。他以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带过着丛林生活的「朱/霍安西」(Ju/’hoansi)部落为例来说明:
· 他们不常储存食物,不关心财富和地位积累,几乎只为短期物质需求劳动;· 他们很少有人每周工作超过15个小时,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和休闲;· 他们没有生活在饥饿边缘,营养往往良好,寿命甚至要比大多数农业社会的人还长。
他们似乎并未表现出经济学家所说的无限欲望,物质生活虽未极大丰富,但也不至于饥饿难耐,而且也不会过度劳动,还有大把时间用来休闲。
这个特例,似乎可以给我们跳出“稀缺性问题”带来一些启发。
//2)迷失在被滥用的“适者生存”
与此同时,大到企业吞并,小到高校拼绩点,整个社会似乎都充斥着一种“适者生存”的丛林法则,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:一个人如果不够高效、强大就会被其他人超过,就会因弱小而被淘汰。
但实际上,发明这一词的哲学家赫伯特·斯宾塞曾指出,“适者生存”一词原本是用来描述那些所谓“文明人”的伪善,用来指责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却反而被他们拿来作为斥责他人“弱小”、彰显自己“强大”的工具。
「适者生存」的原意是:在缓慢进化过程中能够做出最佳调整、适应某个特定环境的事物将会茁壮成长,自我调节能力差、不太适应环境的生物体会处于弱势。
但无论是寄生在狮子耳朵上的跳蚤,还是在狮子面前吃草的牛羚,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生存,无所谓优劣之分。而这与我们一贯的“弱的就该被淘汰”的认知并不一致。
//3)忘记了身为工作主体的自己
工作,一直是为了让人能有更多时间用于休闲和创造。但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,资本主义对人的「异化」,让人发挥创造的能动性丧失了,转而被人类自己发明的产物,如消费品、钱所奴役。
我们与我们所创造的产物关系有多紧密,如果你经历一次手机崩溃又或者工作信息爆炸,相信应该能有所体会:你可能会开始思考,自己和手机到底谁才是主人?
苏兹曼指出,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机器取代人力,那些从事重复性工作的人可能会面临失业。这一方面会加大失业的恐慌,但也带来了彻底变革人与工作关系的新的思考。
苏兹曼还指出,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,但我们还是可以尝试朝着以下目标发展,以缓解“稀缺性问题”、“异化”等等对我们的影响:
1、转换“工具人思维”,不再盲从“稀缺性经济”的假设,跳出“越工作越贫困”的怪圈,不再为抢夺财物而斗争;
2、改变对“工作”的态度,将更多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,打开自己的能动性,放飞思维去创造。
具体怎么做,作者并未在书中作详细说明,但我们可以带着这些目标去重新审视生活,修正对工作和人关系的认知。
每天起床我会问自己:我在工作中遇到什么烦心事儿了?
在生活中,每当你对工作感到困惑时,希望以下几点可以帮到你。
//1)从宏观抽象的哲学问题回到具体的人事物情境上来
当我们想知道“工作的意义”时,不妨回想一下是什么让自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?
自己此刻的感受是怎样的?
自己内心隐隐的期待又是什么?
//2)聚焦在具体的困惑上
比如,问问自己今天或者这一段时间以来,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:
可能与糟糕的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关?可能与自己的职业发展受阻、迷茫有关?又或者,一直忙于工作而无暇与亲友共度时光?
//3)找个人聊聊,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
如果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,可以找朋友家人吐吐槽,学习相关课程、提高职场人际沟通能力,或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;
如果是对职业发展感到困惑和迷茫,可以多花些时间在自我探索上,多与相关人士沟通收集信息;
如果是感到职业倦怠,可以阅读我们既往推文获取建议,或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;
如果是工作生活难以平衡,不妨停下来看看工作和生活中具体发生了什么,和家人朋友或咨询师共同探讨出一种保持动态平衡的方法。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求助问答
最新测试
7053 人想测
立即测试
7526 人想测
立即测试
6135 人想测
立即测试
5814 人想测
立即测试
7268 人想测
立即测试